第(1/3)页
对于长春堡郭尔罗斯部蒙古的安排只是后话,而且别看他们现在如此听话,但只要明军在草原稍微吃了败仗,这些二五仔马上就会叛乱捅刀子。
于可成带兵深入科尔沁草原,沿路又相继收服数个小部落,人数大多都在千人左右,有些甚至只有数百人。
要换做正常时候,草原边地虽会有小部落来放牧,但也不会如此密集,而且几乎紧贴着长春堡。
这明显是受到了草原战事影响,所以朝辽东逃来的草原难民部落,而往南情况还更严重,不少侥幸未被兼并的草原部族纷纷南迁,投奔大明的长城边镇避祸。
于可成来不及唏嘘感叹,只一边收拢这些逃难部落,并且还要半强迫这些部落都出兵出人,就算出不了多少人也得出。
就这么你出二十勇士,我二十五,他三十五……明军很快就聚集了上千蒙古骑兵,而且还敞开了供应粮食,甚至还给更换了新的兵甲。
虽然更换的都是冷兵器,但如此壕气态度。不仅让那些被迫出兵的蒙古人们,心中不满烟消云散,而且全都士气高昂,恨不得为明军赴汤蹈火。
这不奇怪,只要跟着汉兵打打顺风仗就能有好处拿,这等好事谁来都得抢着干。
是的,在这些草原部族眼里,跟随汉兵就是去打顺风仗的。
汉兵强大,不可匹敌,早就成了草原共识,就连那几位草原大汗们,对此也是颇为认同。
于可成也很高兴,要的就是这等效果。
有了这上千蒙古骑兵归心,充当明军的前哨向导,于可成这下深入科尔沁草原的行军速度,总算是能加快了。
此前根本不敢快速行军,生怕在草原里迷失了方向,然后如同无头苍蝇一样,转半天都看不到蒙古人,反而还会先打草惊蛇。
一如当年明太宗,五征漠北,三次都是去逛gai,的确是劳民伤财,徒耗钱粮,这也是明太宗最让人诟病之处。
……
科尔沁右翼中旗,辖地草场。
这里虽然大部分都是草场游牧模式,但由于满清对漠南诸部的政策,直接划定了各自的草场驻地,还不允许相互之间攻伐兼并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