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一种是子虚乌有,还有一种是可能真有其事。两者都有其依据,前者说的是道听途说,原版作者写出来以后,特意在后头加上了:我是听一个老太监说的。 而那个摘抄的则把这句话删了,于是乎,这就变成了正史。 可是,萧仁方在去北京实地考察,又翻阅相关实录和史官自己私下写的日记,里面都说成化是有很多皇子,但直到万贵妃生子以前,都是只有一个皇子。 朱怡炅想了想,提笔朱批:“当实事求是,是非曲直,可交由后人评鉴!” 既然搞不明白,那就全写进去,剩下的就都交给后人自己去想吧! 从早上批阅《明史》,一直到了傍晚都还没批完。当朱怡炅读到正德皇帝的本纪,不由脸色古怪:“应州大捷,真的就死了这么几个人?而且蒙古人只是这样就退兵了?” 萧仁方早有准备,回答道:“臣也觉得有些问题,特意遍查史料记载,并亲自去过一趟北京,请教过北疆的几位将军。这个记录应该的确没有写错,甚至还为武宗皇帝留了几分颜面。” “这是为何?”朱怡炅疑惑道。 《明史鞑靼列传》记载:“十二年冬,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,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。帝幸阳和,亲部署,督诸将往援,殊死战,敌稍却。明日复来攻,自辰至酉,战百余合,敌引而西,追至平虏、朔州,值大风黑雾,昼晦,帝乃还,命宣捷于朝。是后岁犯边,然不敢大入。” 这意思就是,明军从开局就被鞑靼围困应州。然后武宗来了,明军王勋部被迫主动迎战。 打了一天,鞑靼部暂时退兵停战,但损失肯定不大。要不然不会第二天再次进攻,只不过打到半途突起大雾,双方不敢再打,便暂时退兵。 大雾持续两天,王勋主动率军充当诱饵,结果被蒙古人分割包围,武宗从后方调来援军,跟鞑靼正面开战。 当时的参战总兵力应该达到了十万人,鞑靼部眼看没法破城,随即退兵。 而明军这边都是步军,追击根本追不上,应州大战就这么结束了。 应州大捷,的确不算赢,更应该算是平手,因为明军没把鞑靼留下,而鞑靼也没攻破应州,双方各有死伤。 说白了,就是典型的大宋重骑兵,对金国铁浮屠,谁都拿谁没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