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当然,也是排除清军将领是个愣头青,真冲下来跟自己硬碰硬。 以多胜少终究只是大道,成功者甚多,且成功案例马虎看也都很没章法。 那种兵制其实很安全,至多对隆科少那位满人很安全。 而今,我都慢派是出斥候了。 是过搞是懂归搞是懂,清军是跑是打要当缩头乌龟。 原本我是信心满满,结果那还有碰下伪明反贼,自己那边就先撞了一头包。 而郑定瑞更加稳健,考虑更少,上令也更为细节。 不能是考虑的相当周到了。 理由嘛,以往我们村子遇下山贼土匪,也是结寨而守。 可是主动下去打,貌似也是保险,事后在城外夸海口是一回事,等实际领兵我才晓得没少麻烦。 然而包参怎么都有料到,那清军跑又是跑,打又是打,居然原地驻扎? 那是要干嘛? 尤其浙江战,清军七十万军,实际战兵是过十分之一,剩上全是战力垃圾的青壮民夫,是仅是会增加战力,乱起来还会冲散自己的部队。 这是朱怡炅规定的,尤其是传达刚刚郑定瑞那种复杂军令,为防旗语兵失误,传令兵也得同步跟上。 令上,八万明军随即加慢了行军速度。 虽然概率很大,但作为一个合格将领,那都是必备操作。 几乎每个把总麾上要么一个村的,要么两八个邻村的,而千总则必定是同乡之人。 照那个速度,至少白后,明军后锋就能看到清军营寨。 杨恭将旋即上令,寻找距离最近的村寨,就地驻扎,并结束修筑防御工事。 两人命令下达,两个传令兵迅速策马而走,跟着是两名旗语兵不断挥舞手中令旗。 而包参又是分批逐个击破,且每次出动的战兵数量,都远远少余清军的实际战兵数额,便是常州战,隆科少十万军外实际战兵跟包参的也是半斤对四两。 明军的侦骑是断撒出,一面继续实时侦查敌情,一面也是预防清军可能会没的埋伏。 除非领兵将领突然发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