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9章 非戚继光莫属!-《皇兄听我解释:朕真没想当皇帝啊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229章    非戚继光莫属!

    看到这群勋贵都是十分温驯的样子,朱翊镠十分满意。

    张四维追问道:“那皇上可有祭酒的人选?”

    天子日理万机,自然不可能真的事无巨细的处理皇明讲武堂的事情。

    而讲武堂的祭酒就会负责讲武堂的平日事宜,所以这祭酒人选就显得极为重要了。

    文华殿里一片寂静,一群人精都等着天子的回答。

    祭酒的权柄虽然比不得统领几十万的将领,但是其影响是更为的深远。

    恐怕这祭酒的人选落不到勋贵身上,很有可能就是兵部尚书或者是兵部侍郎。

    “朕经过深思熟虑,这祭酒非戚继光不可。”

    朱翊镠话音落下,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巨石。

    戚继光!

    征倭平乱大将军戚继光!

    在场的文武重臣心思不一。

    这时候,潘晟再度出列:“还请皇上三思!”

    “皇明讲武堂乃是事关千秋万代的大事,戚继光虽然素有功勋,但毕竟是武将出身,不适合做这祭酒!”

    朱翊镠眯起眼睛,“潘阁老以为,这祭酒谁做比较合适?”

    潘晟感受到了天子的不满,但是他丝毫不畏惧,“臣以为此祭酒应由我等文官担任,如兵部大司马方逢时做事沉稳,向来通晓兵事可担此大任!”

    潘晟此言一出,不管是张四维还是于慎行都纷纷点头。

    不管文官集团内部怎么闹矛盾,但面对武将这件事上,都毫不犹豫的选择打压。

    在他们的眼里,就不能给予武将高的权柄和地位。

    由于武将手中掌控着兵权,对于皇帝来说,武将就像是一只恶狼,如果能够掌控得力,武将们就能纵横沙场、克定祸乱,若是掌控不得力,那武将们就会犯上作乱,大大威胁到了皇权。

    就在无比强横的大唐,有着安禄山史思明等胡人发动的“安史之乱”,河东四镇田承嗣的“相卫四州之乱”,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“淮西之乱”,陇右节度使朱泚的“奉天之变”,吴元济的“蔡州之乱”,郭英乂、崔旰的“蜀中之乱”,毕师铎的“扬州之乱”,秦宗权的“蔡州之乱”等等,在安史之乱之后,武将发动的叛乱可谓是多不胜数,强盛无比的唐王朝就在这一场场的动乱之中灭亡了。

    但朱翊镠没有半点退让,“朕以为,若是提及兵事,领兵打仗,当世无人可与戚继光并肩!”

    “戚继光在南与俞大猷并称俞龙戚虎,平定东南沿海倭乱。”

    “调任到蓟镇之后,镇守大明边疆,数十年如一日,如此赫赫之功勋,为何还得不到你们的信任?”

    文臣们沉默了一阵,于慎行说道:“皇上,这前唐之乱……我们不得不防啊。”

    “戚继光的功勋满朝文武都看在眼里,但是我们并不是对戚继光不放心,而是无法保证后来者都能像戚继光一样忠心耿耿。”

    朱翊镠冷笑一声,“那你们文官说起来都个个是一等一的忠臣了?”

    “纵观史书之上,文臣犯上作乱谋逆者,俯拾皆是。”

    听到了朱翊镠的诛心之言,张四维等人心里都不是个滋味。

    “朕并非是有意贬低尔等,而是如今的大明武将身份的地位与赵宋有何差异?”

    “长此以往那么领军出战的将领,哪个还会为朝廷卖命?”

    “朕多次说过,为国征战沙场的军人,就是大明的英雄!”

    “他们为国出生入死,为什么就不能获得应有的身份和地位呢?”

    张四维轻叹一声,“皇上,您如此想确实是天下武人之福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这些武人大多都是出生于草莽,连大字都不识一个,他们没有受到圣人的教诲,所以他们的忠心度还是要值得商榷的。”

    朱翊镠道:“朕没有想让武人干预政治的意思,文与武,需分开而行。”

    “武官负责领兵,但不可染指半分的地方政事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